查看原文
其他

莫让算法决定我们的活法

人民网评 熊建 人民网评 2022-06-03

小编不易

求点击关注

 《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算法的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这个数据当然不是说人们真的想把手机扔了,却反映了一股“反算法”的强烈情绪。

 问题是,社会已经发展进入信息化阶段,躲得掉算法却逃不开生活。积极也明智的做法,应是直面算法,当个“数字时代”的弄潮儿。

文|熊建

责任编辑|曲源

排版编辑|秋晓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如今,互联网时代给这句名言又加了一套枷锁——算法。

01

我的一位朋友对此有颇深感受。那天,她心血来潮在某电商平台搜索了一下“多肉”,和不少人的遭遇相似,接下来的几天里,她手机里各种消费类APP都不断为她推荐“多肉”植物及周边——架子、花盆、花土、烤灯……

这位“意志力”不太强大的朋友,就此入坑,不断购置“多肉”相关物件。直到有一天,她说感觉有些后悔,好像被带“沟里”,被算计了——如今被“多肉”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生活,本不是她最初想要的。

02

我们在网上有意无意地查找信息,“贴心”的算法马上就推送来铺天盖地的相关信息。算法究竟是给了还是毁了我们本想要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因之便利,一方面,也增添了很多苦恼。而苦恼往往多于便利,不然可能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在内心深处想远离手机。

《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受访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算法的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

这个数据当然不是说人们真的要把手机扔了,更多是反映了一股“反算法”的强烈情绪。

03

算法是一种技术手段,一般被认为没有倾向性。互联网平台通过广泛抓取、分析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习惯等数据,将用户需求与服务快速、精确地匹配。客观而言,这是一项可以更好服务于用户需求,进而帮助提升生活品质的技术。

但是,它同时洞悉我们的秘密,让人有“赤裸”般不适。每个人在互联网留下的使用足迹足以在大数据集合里生成一个眉目清晰、有血肉有性格的“人”。我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甚至价值观是什么,它全知道,而且这个“它”看不见、摸不着,说是远在云端,其实近在身边,不免细思极恐。

它时刻诱惑人们,不“随波逐流”谈何容易?算法有时好像《西游记》里的妖怪,处心积虑地诱惑西行者入套,目标是吃他的“长生不老”肉。比如偶然多看了几个游戏解说视频,结果就被更多的游戏解说视频包围,不知在哪一刻义无反顾下载了游戏,然后上号、开黑、充值、熬夜、爆肝……从经济学上来说,这叫供给创造需求。但更合适的说法,恐怕是近墨者黑。由数据模型反复测试、演算生成的算法,并不肩负提升用户素养的责任,它只会依模型、按部就班地高效“投喂”。

它收窄人的视野。表面上看,算法推送来的是我们所需,实际上,信息大多是同质化的:仅有量的堆积,没有质的跃迁。不仅于此,越是被算法精准“投喂”,信息环境越被营造成“温柔乡”,就越难离开舒适区——视野逐渐偏狭,思考慢慢肤浅。

04

话说到这里,不由得陡然一惊,想赶紧把网断了,把推送关了。可问题是,社会已经发展进入信息化阶段,躲得掉算法却逃不开生活。积极也明智的做法,应是直面算法,当个“数字时代”的弄潮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过去要生存,得会钻木取火;现在要生存,得善于利用新技术、懂得时间管理、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培养起相当的自律性。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生活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不让算法控制我们的生活,只让算法服务于我们的真实需求,得掌握探骊得珠的本事,方能在眼花缭乱的信息“万花筒”中悠游自在,自求我道。

你说游刃有余就能游刃有余?哪有那么容易。一方面,需要我们个人的自律,掌握一些基础的数据认知与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国家也看到了算法的弊端,开始纠偏补弊。

05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今天,即3月1日起正式施行。各类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监管范围内,比如各类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及餐饮外卖平台等。

《规定》可以说是取经路上的孙行者,降妖除魔,解救唐僧于苦难之中。《规定》中很是“对症下药”的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要求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换言之,以前算法在暗,用户在明,现在,《规定》把算法拽到阳光下,你要赚钱,就堂堂正正地告知用户,把钱赚得明明白白,不能总暗戳戳地给消费者画像。

其次,《规定》要求算法推荐服务的提供者坚持主流价值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建立完善人工干预和用户自主选择机制。这与上面说到的“不能让算法决定我们的活法”一脉相通。算法是智能化技术,确实很高效,但正如我们即便学会了开车,也不能忘记走路一样,用户需要自主掌握前进的方向和方式,毕竟这比速度是不是更快、座椅是不是更舒服更重要,您说是吗?


推荐阅读

依法披露环境信息,企业需不断提升“绿色能力”

新增的就是“热门”专业?对新增、撤销专业的解读要摆脱功利视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